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稿件系统            期刊阅读            专题讲座            手术视频            继续教育            疑难病例            患者必读            新产品介绍            联系我们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稿件处理系统  
期刊阅读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编 委 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患者必读 更多>>
访问统计  
总访问数: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4年 2卷 1期
刊出日期 2014-02-25

述评
论著
病例报告
综述
肩肘之窗
 
述评
1 成人肱骨远端复杂骨折内固定治疗进展
禹宝庆,周成欢,胡健,吴佳俊
2014 Vol. 2 (1): 1-4 [摘要] ( 1 ) PDF (540 KB) ( 0 )
5 现代人工肩关节置换进展与展望
唐康来,施又兴
2014 Vol. 2 (1): 5-9 [摘要] ( 0 ) PDF (673 KB) ( 0 )
10 肘关节“三联征”的诊断和治疗
蒋协远,查晔军
2014 Vol. 2 (1): 10-15 [摘要] ( 1 ) PDF (1107 KB) ( 0 )
论著
16 关节镜下经肌腱修补治疗关节侧肩袖部分损伤
汪滋民,李全,王一,沈锋,许国星,宋爽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经肌腱修补治疗关节侧肩袖部分撕裂(PASTA)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应用关节镜下经肌腱原位修补技术,探查清理关节侧肩袖部分撕裂后,穿刺损伤部位并用PDS线标记,关节镜转换至肩峰下,清理肩峰下滑囊并行肩峰成形术,评估滑囊侧肩袖完整性,关节镜转换至盂肱关节,保留滑囊侧的冈上肌腱足印,穿冈上肌腱置入铆钉,过线缝合关节侧部分撕裂,肩峰下间隙打结固定,解剖重建肩袖足印。2008年3月至2010年7月共治疗12例PASTA患者,年龄29~72岁,平均(52.9±13.3)岁。结果 手术治疗后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7.3)个月。依据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随访总分(89.7±5.6)分,与术前(49.8±9.8)分相比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5,P<0.000 1);依据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随访总分(30.4±3.2)分,与术前(17.3±3.3)分相比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7,P<0.000 1),优良率为91.7%。结论 应用经肌腱原位修补技术具有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的肩袖组织,解剖重建肩袖足印,稳定的腱骨界面固定的优点,对于PASTA损伤是一种理想的修补技术。

2014 Vol. 2 (1): 16-22 [摘要] ( 0 ) PDF (841 KB) ( 0 )
23 应用LARS人工韧带治疗急性肩锁关节脱位的初步报告
陈爱民,鹿楠,叶添文,杨鹏,朱磊,李菁

目的 评价通过LARS人工韧带重建并加强喙锁韧带的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LARS人工韧带重建喙锁韧带治疗8例Tos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21~45岁;左肩3例,右肩5例。致伤原因:摔倒7例,车祸1例。临床评价采用Constant评分和VAS评分。采用双侧肩锁关节的Zanca位片和患侧肩关节腋位片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平均24(5~40)个月的随访。8例肩锁关节脱位均获得复位,肩关节Constant评分从术前的(59.3±6.9)分提高到(96.5±9.3)分(t=300,P<0.05)。VAS评分从术前的(5.4±1.3)分下降到(0.7±0.9)分(t=300,P<0.05)。术后X线片显示7例患者获得了解剖复位,有1例复位轻度丢失。发现2例喙锁韧带钙化,1例肩锁关节退变,未发现挤压螺钉周围骨溶解。结论 应用LARS人工韧带进行喙锁韧带重建可以为肩锁关节提供可靠的初期强度,并允许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可以使患者得到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并发症少。

2014 Vol. 2 (1): 23-27 [摘要] ( 0 ) PDF (637 KB) ( 0 )
28 自体掌长肌移植重建喙锁韧带结合带线锚钉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
罗吉伟,余斌,魏宽海,覃承诃,胡岩君

目的 观察自体掌长肌移植重建喙锁韧带结合带线锚钉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Rockwood分型Ⅲ度以上的肩锁关节脱位患者30例,以自体掌长肌移植重建喙锁韧带,强生带线锚钉固定维持锁骨于复位状态,观察疗效,包括X线片检查复位效果及Rockwood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术后对30例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12个月的患肢肩关节Rockwood评分,优25例(83.33%),良4例(13.33%),可1例(3.33%),差0例(0%),优良率96.7%。结论 自体掌长肌移植重建喙锁韧带结合带线锚钉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效果优良,可成为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一种较好的选择。

2014 Vol. 2 (1): 28-32 [摘要] ( 0 ) PDF (1028 KB) ( 0 )
33 Latarjet两种术式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伴重度骨缺损3~5年随访的比较研究
向明,杨国勇,陈杭,胡晓川,唐浩琛

目的 研究Latarjet手术治疗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伴重度骨缺损患者的疗效。方法 结合三维CT扫描和肩关节镜对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的肩盂前缘骨缺损和肱骨头后外侧的Hill-Sachs损伤的范围和程度进行评估,如肩盂呈倒梨形(骨缺损大于肩盂宽度的25%)合并或伴有Engaging Hill-Sachs 损伤,即通过三角肌胸大肌入路运用Latarjet技术进行重建,治疗伴有重度骨缺损的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37例。其中2006年4月至2007年12月采用喙突内旋90°转位术式,随访资料完整的共16例;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采用喙突平行转位术式,随访资料完整的共21例。男性23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26.5岁(17~46岁)。术前Apprehension sign 均为阳性,平均脱位次数13.5次(8~28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不稳定评分进行功能评估。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48.3个月(37~61个月),术后患肩制动2周后即在医师指导下按计划进行肩关节功能康复及力量恢复训练,术后6个月三维CT显示喙突平行转位组骨块均与肩胛颈愈合,而喙突内旋90°转位组有3例骨块未与肩胛颈愈合,两组喙突骨块愈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8,P<0.05)。喙突平行转位组手术前对终末次随访比较,前屈上举(152.5±22.6)°与(168.0±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8,P<0.05),平均体侧外旋(52.6±18.4)°与(44.9±1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86,P>0.05),ASES评分80.7±16.7与92.2±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7,P<0.05),Constant-Murley评分78.6±10.1与91.6±1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84,P<0.05),VAS不稳定评分平均6.0±1.4与4.3±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4,P<0.05);而喙突内旋90°转位组前屈上举(148.5±19.2)°与(170.0±1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0,P<0.05);平均体侧外旋(55.8±16.9)°与(40.6±1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3,P<0.05);ASES评分81.4±14.7与92.4±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2,P<0.05),Constant-Murley评分80.2±12.6与92.8±5.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8,P<0.05),VAS不稳定评分平均6.4±1.5与4.2±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0,P<0.05);至末次随访喙突平行转位组与喙突内旋90°转位组相比,无论前屈上举、平均体侧外旋、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或VAS不稳定评分,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终末复查时X线片6例出现骨关节炎表现,其中喙突平行转位组有1例,喙突内旋90°转位5例,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重度骨缺损的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肩关节镜下或开放铆钉重建修复Bankart损伤脱位复发率较高,风险大,微创治疗难以彻底治愈,多采用Latarjet手术治疗,目前有喙突平行转位和喙突内旋90°转位两种术式,均能为该种类型的肩关节复发性前脱位提供更好的静力稳定性,从而有效减少脱位的再发率;而喙突平行转位较喙突内旋90°转位固定强度相对较高、接触面积更大,愈合率相对较高,并且发生骨关节炎改变的几率相对较低。

2014 Vol. 2 (1): 33-40 [摘要] ( 1 ) PDF (1172 KB) ( 0 )
41 肩关节前脱位的诊治体会
曹烈虎,章浩,张春才,翁蔚宗,李海航,宋绍军,纪方,苏佳灿

目的 探讨肩关节前脱位手法复位前的伤情评估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肩关节脱位患者56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喙突下脱位31例,盂下脱位20例,锁骨下脱位5例,伴有肱骨大结节骨折15例,肱骨头骨折1例,腋神经损伤3例,医源性肱骨近端骨折2例。结果 所有患者在急诊室试行Hippocrates法进行手法复位,48例手法复位成功,8例手法复位失败,其中1例伴有肱骨大结节患者在手术室全麻手法复位,2例臂丛麻醉下手法复位,4例行切开复位,1例肱骨头骨折卡压者行切开复位。结论 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前应对伤情进行充分的评估,要认真分析影像资料,进行准确的手法复位。若手法失败,避免造成医源性损伤,应进行进一步的影像检查,必要时在臂丛或全麻下复位,甚至切开复位,并对相关的并发症进行准确的判断,减少医源性损伤的发生。

2014 Vol. 2 (1): 41-44 [摘要] ( 0 ) PDF (857 KB) ( 0 )
病例报告
45 保守治疗肱骨近端外科颈骨折一例及文献回顾
吴晓明,蔡伟平,汪方,高堪达,王秋根
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见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仅次于髋关节骨折和腕关节骨折[1]。国内文献报道肱骨近端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5%[2],国外报道为4%~5%,占肩胛带骨折80%左右[3]。随着人口老龄化,有学者预计至2030年发病人数将增加3倍,5%左右的65岁老年女性在其余生将经历肱骨近端骨折[4]。随着发病人群年龄的增高,骨折严重性也随之增加。1970年Neer统计了300例(平均年龄55.6岁)患者,无移位或轻微移位骨折占85%[5],2012年Roux等[2]报道325例(平均年龄70岁)这一比例下降到42%[2]。对无移位或仅有轻微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采取保守治疗的疗效确切,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通常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然而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或者不愿接受手术治疗,能否通过保守治疗的方法尽可能的恢复患肩功能?通过对1例移位的肱骨近端外科颈骨折(AO 11-A3)保守治疗过程的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来探讨保守治疗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2014 Vol. 2 (1): 45-49 [摘要] ( 0 ) PDF (1284 KB) ( 0 )
综述
50 盂肱关节骨性缺损对肩关节前向稳定性的影响
张尧,何耀华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度最大的关节。肱骨头较大而盂唇窝较小,使肩关节具有较大活动度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在创伤引起的肩关节前向脱位中,Bankart损伤是导致肩关节前向不稳最常见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盂唇前下盂肱韧带复合体损伤。由于肩关节反复前向脱位,导致肩胛盂前下盂唇骨缺损或肱骨头压缩性骨折,进一步加剧了肩关节前向不稳的程度[1-2]。Griffith等[3]研究证实,在初次创伤性肩关节前向不稳中,肩胛盂骨缺损发生率达41%,而在复发性不稳中,该损伤的发生率高达86%。因此,肩关节前向不稳在合并肩关节骨缺损时,单纯修复软组织很难取得良好效果。但合并骨缺损的肩关节前向不稳一直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之一,笔者将从骨缺损对肩关节前向稳定性影响、骨缺损的类型、骨缺损的评估及骨缺损的治疗等方面对影响肩关节稳定的盂肱关节骨性缺损作一综述。
2014 Vol. 2 (1): 50-54 [摘要] ( 1 ) PDF (743 KB) ( 0 )
55 关节镜下Remplissage技术治疗Hill-Sachs损伤的研究进展
范华强,黄长明
1890年Broca首先报道了肩关节前脱位后,肱骨头后上侧因撞击关节盂前缘,发生压缩性骨折,形成骨缺损。而后,1940年Hill和Sachs对这种损伤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并在肩关节的前后位X线片上发现了该损伤的存在。因此,该损伤被命名为“Hill-Sachs损伤”。此后,Hill-Sachs损伤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多项研究显示,Hill-Sachs损伤的发生率高,特别是对于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其发生率高达90%~100%[ 1-3 ]。Hill-Sachs损伤是造成的肩关节不稳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如忽略Hill-Sachs损伤,而仅依靠单纯地修复关节盂唇的前缘来恢复肩关节的稳定性,术后的复发率高[4]。Palmer等[5]认为当肩关节外旋、外展时重度的Hill-Sachs损伤会与关节盂前缘发生啮合而产生杠杆作用,致使肩关节再脱位,这是肩关节前脱位行单纯Bankart修复术后复发率高的原因之一。Burkhart等[6]将此现象进一步描述,提出了“啮合性Hill-Sachs损伤(emgaging Hill-Sachs lesion)”的概念,通过研究发现,关节盂前缘骨缺损合并有啮合性Hill-Sachs损伤的患者,如不行Hill-Sachs损伤的修复,其术后复发率高达100%。因此,他们建议对于啮合性Hill-Sachs损伤需行手术治疗。
2014 Vol. 2 (1): 55-58 [摘要] ( 0 ) PDF (538 KB) ( 0 )
59 NSAIDs及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骨、肌腱、韧带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
江小成,鲁谊,姜春岩
2014 Vol. 2 (1): 59-62 [摘要] ( 0 ) PDF (528 KB) ( 0 )
肩肘之窗
63 Judet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
付中国,张堃
2014 Vol. 2 (1): 63-68 [摘要] ( 0 ) PDF (2464 KB) ( 0 )
友情链接 更多>>
 
关于本刊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版权所有 2013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编辑部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11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楼901室  邮编:100044
Tel/Fax:010-88324570   Email:zhjzwkzz@pkuph.edu.cn